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413节(1 / 2)

萨镇冰说:“无妨,留学的费用可以由海军部报销,我也是留过洋的人,深知留洋的重要。”

既然他们要自己出钱,李谕当然不用纠结,爽快答应道:“将军放心,此事我会帮忙安排,但想去美国留学容易,至于能不能进入美国的海军军官学校,我就无法保证了。”

萨镇冰问道:“还需要什么手续?”

李谕想了想说:“军校太特殊,除非将军再让北洋方面知会驻美国的大使梁诚一声,让他帮着申请。”

萨镇冰说:“这不是什么难事。”

现在美国的军校并不是进不去,但必须要政府提供的申请手续才行。

甚至两年前就已经有中国学生进入了名气超级大的西点军校。

不过吧,用一战时德国的陆军总元帅施里芬的原话说:“优秀的将军不是任命的,而是天生的。”

上没上过军校不是能不能成为名将的必要条件,反正西点的这几位学生,额,都不是名将。

黎元洪接着说道:“帝师,我想从你的工厂买十套无线电设备,装备在下的长江舰队。”

李谕肯定不会对他们吝啬,直接给出了优惠价格:“一套2000银元即可,正好又有一批运了过来,你可以差人搬走。”

黎元洪讶道:“我听说日本人和俄国人都是花了上万银圆。”

李谕连忙把食指放在嘴上:“嘘!千万要保密!”

黎元洪心领神会:“帝师高义!将来再到武昌,我一定让您上我的军舰兜兜江风!”

李谕对民国的海军根本不抱什么希望,根本不可能跟得上二十世纪上半叶突飞猛进的海军发展。

军舰与飞机一样,一旦存在代差,根本没法打。民国时期的海军连长江都守不住,更别提沿海。

黎元洪倒是信心满满:“等以后海军练成,我要让长江之上再无英国人的舰船。”

李谕只能鼓励一下:“将军威武。”

他们的拳拳之心还是很好的,但的确挡不住洋人的海军。

这个理想要实现,起码等到李谕穿越前。那时候有了航母以及五代机,如果单纯防守,别说老美自己,就算它带上整个北约,也基本不可能突破中国的近海防御体系了。

不过很可惜,这些人都看不到那一天。

萨镇冰目前对海军很有执念,毕竟去年日俄海战太震撼,拥有制海权对目前来说确实很重要。

李谕留下了萨镇冰给的两名准备赴美的学生资料后,又让胡嘉言帮忙去清点了十台无线电设备。

然后李谕好好给黎元洪以及他的几个手下讲解了一下无线电的使用。

难度不是很大,关键是收发电的熟练度以及准确程度。

黎元洪说:“难怪袁总督要在北洋武备学堂里设置无线电班,这东西实在是再神奇不过!”

“关键它们真的对战争意义非凡,对于海战的成败至关重要。”李谕给他们讲了讲日俄海战中作用极大的无线电。

两人听得热血澎湃,萨镇冰一拍桌子:“我回去后,也要尽快安排资金购置无线电设备!”

现在北洋已经买了很多,李谕说道:“对于海军来说,无线电的作用要更加显著。”

两人是越来越感兴趣,根本不用李谕过多推销。

——

他们走后,清华学堂,也就是游美学务处紧锣密鼓地准备赴美学生的事宜,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出发前往美国。

李谕则赶紧把星战后传的稿子赶了出来,交给吕碧城润色。

这种做法已经证明比较靠谱,因为李谕的思想太超前,科幻小说更加超前,必须有一个这个时代生人控制一下节奏才行。凡是吕碧城觉得极度无法理解的,李谕就做一下修改。

好在星战本身是软科幻,又有光剑设定,并且星战故事的内核还是“家庭伦理剧”,所以不至于让广泛的读者看不懂。

忙完这些后,李谕就要准备跟着学生去一趟日本了。

头山满已经催过好几次,东京帝国大学以及京都大学都发来过邀请,作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奖,李谕在学术界可是超级大名人。

清华四哲

伦敦,英国皇家学会。

洛克耶收到李谕的信,读完后大为震动,他立刻去剑桥大学找到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逊。

“教授,你一定要看看这个!”

“有什么大惊小怪的?难不成今天赛马你输了个精光?”汤姆逊说道。

洛克耶把李谕的论文放在了汤姆逊的办公桌上,“李谕的信收到了,天哪,他竟然说哪怕微小如氢离子仍然可以继续细分,我想你一定会很感兴趣。”

“氢离子?”汤姆逊戴上眼镜,“拿给我看看。”

汤姆逊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气体导电和阴极射线,对原子领域的东西非常敏感,看完后立刻意识到李谕的胆子真的大,这种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敢提出来,但似乎又找不出什么破绽。

见他迟迟不说话,洛克耶问道:“怎么样?有什么问题吗?”

“至少我看不出问题,”汤姆逊摇摇头,“而且他似乎还解释了一个久久以来困惑我的问题。”

洛克耶虽然名气比不上汤姆逊这些大佬,但他办了这么多年《nature》,阅读的科学文献数量绝对是数一数二的,他猜到了汤姆逊想说什么:“教授指的是此前你测到的氖离子原子质量的奇异现象?”

这个实验可以说是汤姆逊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两个试验之一,另一个当然是电子的发现。

汤姆逊说:“是的,当时我测量氖离子的原子质量时发现,即便扣除了电荷影响,氖离子的原子质量竟然仍有两个值,一个是20氢原子质量,一个是22氢原子质量。我一直认为就应该是20,之所以出现22,是因为氖离子又捕获了两个氢原子。”

洛克耶看过汤姆逊的这篇实验报道,“如果按照李谕的说法,就不是教授此前猜测的那样。”

汤姆逊再次看了看李谕的论文,点点头:“现在想想,我的猜测确实过于牵强。为什么氖离子能够俘获氢原子?为什么刚好只是2个?而不是1个、3个、4个、5个?”

洛克耶问道:“现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李谕的这个‘同位素假说’?”

汤姆逊无奈地摇了摇头:“这本来应该是化学家们的事情,可如果化学家们都没有办法,用物理办法就比较困难了,因为需要更加精确的质谱仪。”

“卡文迪许实验室中不就有教授改进过的质谱仪吗?”洛克耶说。

汤姆逊说:“那台机器太简陋了,想要测量如此精确的数值极为困难,必须进行更加精巧的大改进。而改进实验仪器,却不是我的强项。”

汤姆逊一开始学的是工程学,后来转学数学,最后才专攻物理,而且是偏向于理论物理,论实验能力,比李谕的小笨手也没强多少。

洛克耶眼光敏锐地说:“也就是如果想要验证李谕的说法,还要过一段时间。要是真能论证出来,以目前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态度,肯定又会是一枚物理奖章。”

“没那么简单,”汤姆逊说,“就像伦琴先生当年发现x射线获奖,前提必须要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达到相当的强度以及准度才可以。质谱仪是一样的道理,目前只能期盼谁可以做出这样的实验器材。……咦,我倒是想到了几个人。”

洛克耶问道:“什么人?”

“一位是现在加拿大的卢瑟福,一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