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614节(1 / 2)

李谕问道:“如果您回国,是不是也要加入军方部门?”

“很可能,”卢瑟福说,“我听说英国海军与法国一样,已经组建了声呐研究部门,专门勘测水雷、潜艇,他们需要大量实验物理学家。但汤姆逊教授让我先等一等,可以来日本或者中国待一段时间。我想到你在中国,于是就来找你了。”

“荣幸之至,”李谕说,“现在英国海军有大行动,地中海战火连绵,您想回去还真要等一等。”

“地中海也打起来了?”卢瑟福这段时间在船上没法看最新的报纸。

李谕说:“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登陆作战,地点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岛,目标直指伊斯坦布尔。”

卢瑟福说:“难怪我上船前,有大量船只满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年轻小伙子去了英国。”

加里波利战役的主力就包含澳新军团。

奥斯曼土耳其在欧洲各国眼里是块大肥肉,谁都想趁着打仗吃一口。

丘吉尔在海军大臣的位置上已经干了三年,成效不错。他上任时英国海军还是以燃煤为主,此时已经全转变成了以燃油为主的现代海军。

他本人很想打仗,力排众议进攻“西亚病夫”奥斯曼土耳其,在丘吉尔看来应该易如反掌。

战略上还能帮俄国缓解压力。

俄国有两条海上生命线:其中一条波罗的海航道,目前已经被德国封锁;剩下的一条便是达达尼尔海峡。

如果达达尼尔海峡再被封死,那么就会如德国新任总指挥法金汉所言:“俄国将变成一个瘫痪的巨人,在孤立无援中自己活活困死。”

英国还指着他牵制德国东线军团以及奥匈帝国军队哪,当然不能让俄国等死。

丘吉尔策划了一场奇袭,加里波利半岛上守军并不多,但澳新军团登陆后,恰巧遇到了守在这里作为预备队的凯末尔所率部队。

历史的舞台把聚光灯打了过来,配角成了主角。

凯末尔誓死抵抗,全军打光弹药后,他命令部队装上刺刀进攻,说出了那句著名的:“我不是命令你们战斗,我是命你们牺牲!”

凯末尔成功抵挡住了澳新军团的进攻,让这里也陷入了堑壕战。

远离本土作战,英军补给困难,其实已经注定了败局。

丘吉尔被迫引咎辞职,前往法国前线当了个营长。

要不是后来基辛纳成功策划了一场完美的撤军,英军在加里波利会演化成惨败。

败肯定是败了。

堂堂世界第一强国,竟被奥斯曼土耳其打败,举世哗然,这场战役成了奥斯曼最后的荣光。

“不仅莫斯莱,”卢瑟福又说,“我的另一位助手查德威克(中子发现者)在德国被当作间谍抓进了集中营,好在没有生命危险。”

“德军的集中营……”李谕听到这个名字就感觉不吉利。

卢瑟福说:“大战爆发时,查德威克正在柏林做学术交流,莫名其妙被逮捕了。”

李谕说:“爱因斯坦先生委托前往克里米亚的天文探测小队是一样的遭遇。”

卢瑟福叹道:“希望德国科学院看在多年合作的面子上帮忙斡旋。”

李谕说:“放心吧,战场外被俘不会被过分为难。”

查德威克确实挺倒霉,一关就是四年,一战打完才被放出来。

集中营里很无聊,查德威克要憋疯,幸亏后来德军又抓了一个叫做埃利斯的英军青年军官。

每当放风的时候,查德威克闲着没事就给他讲原子物理学。

两人很快成了难友加师徒。

卢瑟福和普朗克关系不错,后来经过德国科学院协调,并直接出面干涉,查德威克被允许在集中营里搞了一个小型实验室,继续做研究。

有意思的是,那个年轻军官埃利斯上了四年“集中营大学”,战后也投身原子物理学了。

堪称集中营中的奇迹。

李谕带着卢瑟福在国内几个景点转了转,心情好了一些。

然后又请他在大同大学、清华学校、北京大学做了几场关于“原子和电子”的演讲。

卢瑟福讲完后对李谕说:“理论物理学你恐怕比我还好,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一定告诉我。”

李谕笑道:“好极了!”

不久后,卢瑟福到来的消息为北洋政府所知,袁世凯特意派教育部长汤化龙接见。

汤化龙拿着一枚嘉禾勋章说:“总统一向爱戴诸位科学界的教授学者,特命我奉上嘉禾勋章一枚。”

卢瑟福并不清楚嘉禾勋章的等级,接过来道:“多谢。”

一年前,卢瑟福刚刚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。

汤化龙说:“如今欧洲战事吃紧,教授可以在这边多待些时间,想住哪就住哪,想吃什么就吃什么。”

卢瑟福说:“中国的饭菜名不虚传,虽然我不想早点离开,但恐怕不能久留。”

汤化龙转而说:“总统热衷于立宪,对贵国的君主制一向尊崇,不知道你们这些科学界人士如何看待?”

“事实上,我们只是尊敬国王,”卢瑟福简单扼要地说,“上头还有议会,不过我对政治不感兴趣,知道的不多。”

汤化龙说:“听您的语气,起码不反感国王?”

卢瑟福说:“为什么要反感?”

“我明白了,”汤化龙说,“作为知识界精英分子,你们的意见非常重要。”

李谕插嘴道:“要不还是聊聊关于科学合作的问题?”

“当然。”汤化龙说。

李谕说:“现在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人手不够,我希望可以委派一些中国留学生过去帮帮忙。”

卢瑟福说:“和平年代我不会拒绝,但现在就怕回国后我也要进入军方从事声呐项目。”

李谕说:“大学里的教学总不会停止,要不随船派去一批留学生?”

卢瑟福说:“英国的大学说不定只留下了少部分英国本土学生,还有大部分留学生。教师也不像往常多,他们去了必然耽误学业。你知道的,多延长一年毕业,就会多很多学费。”

李谕说:“这个问题不用担忧,学费我们想办法。”

汤化龙对留学项目同样比较感兴趣:“李谕先生说得没错,学费不会受影响。”

“好吧,既然你们这么坚持,可以派一批学生随我一同回英国,”卢瑟福说,“但我听说德国已经生产出了可以投掷炮弹的飞艇,英国本土如今并不是那么安全。”

李谕说:“我给学生提前讲明白,去不去遵从他们的意愿。”

卢瑟福说:“留学确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,要是没有获得奖学金,我现在说不定还在新西兰种土豆。”

汤化龙说:“如果能够通过留学生加强与贵国的沟通交流,我们会更加高兴。”

汤化龙终究是个官员,也在思考对二十一条的破局问题。

小鬼子咬死了条约不改,逼着袁世凯签。

北洋政府只能玩拖字诀。——如果真能拖下去就好了。

后来袁世凯又派曹汝霖作为外交次长与日方直接接触。

前四号中的条款大体谈得差不多,就差北洋政府实在无法接受的第五号。

然后小鬼子对第五号内容做了稍微“让步”,但仍旧关于北洋政府的主权,断然不能接受。

但那时候连英美都不耐烦了,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训令驻华公使朱尔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