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647节(1 / 2)

“那是自然,当年陈都督就对李大学士十分恭敬,”黄金荣说,“怎么能让一帮不知好歹的小混混扰了李大学士的大事?”

“我明白了!”杜月笙打着包票说,“我今天亲自去一趟,保证绝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。”

“很好,”黄金荣满意地点了点头,然后笑呵呵对李谕说,“李大学士,月笙是我的人,他办事您放心。”

李谕说:“有劳黄探长还有杜巡捕。”

“不敢不敢,”黄金荣说,“都是应该的,要是让您在上海滩不高兴,就是丢了上海滩的面子,我黄金荣更没了面子。谁叫工部局的董事都天天夸您,以后我还得仰仗您在那边说两句好话。”

李谕可算知道为什么他办这件事如此利索了。李谕在洋人圈里太有名,法租界工部局董事和英美公共租界的董事们都非常尊敬李谕,也乐得与他攀交情。

“好说,好说。”李谕随口应道。

袁克文此时也卸了妆,来到台下。

黄楚九立即说:“二爷这边坐。”

袁克文坐下,看到了李谕,顿时不胜唏嘘:“李大学士,别来无恙。”

“袁公子一家生活可好?”李谕问。

袁克文叹了口气:“还好。”

“算起来,当年从八大胡同抱出来的家骝,也到了上学的年纪。”李谕又说。

“李大学士竟然记得犬子,他也随我搬到了上海,今年就要上学,”袁克文停了一下,然后又悠悠地说,“要是将来能做个如院士先生一般的大科学家,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,总好过在官场尔虞我诈,浮浮沉沉。”

“未尝不可,”李谕说,然后问道,“袁公子真不准备回京津了吗?那里总归还有张家帮忙,不至于……”

袁克文摆了摆手:“不回去了,我在上海挺好。”

张镇芳(张伯驹之父)和袁世凯是亲戚,张镇芳混得一直不错,袁克定后来便投奔了张家。

可按照袁克文的性格,还真不想寄人篱下,而且他与大哥关系不和,更不愿意回去。

李谕也没法劝。

黄金荣则大大咧咧说道:“全天下没有比上海滩更快活的地方,二爷,您说是不是?”

袁克文精神一振:“没错!”

黄金荣悄声对他说:“二爷,最近新到了一批洋土,咱去快活快活?”

袁克文立马说:“我正愁今天还没吸上这口!”

他接着对李谕说:“李大学士,今天暂行别过,有时间让犬子向您请教。”

两人随即告别众人。

他们走后,刘鸿生无奈地说:“鸦片真是屡禁不止。”

李谕晓得就算大力推行卷烟,禁绝鸦片也不是一时半晌能做到的。

“工部局早就发了明令禁止烟土,看来巡捕房并没有落实。”李谕说。

“诚如先生所言,”刘鸿生说,“那位华人探长黄金荣的黄公馆,正是法租界里流转鸦片最多的场所之一。”

李谕问:“他们从哪弄来的鸦片?”

“都是洋货。”刘鸿生说。

李谕纳闷道:“现在还有洋土?”

“一直有。”刘鸿生说。

黄楚九也不知内情,说道:“不可能吧!就算洋人假公营私,他们也绝不敢公然让洋土过海关。”

“确实不敢走海关,但这些鸦片商想了绝妙的办法,”刘鸿生说,“我在码头待的时间久,见过他们的操作。黄浦江直通大海,有自己的潮汛。烟商看准黄浦江涨潮的时间,将密封的烟土一包包抛入江水中,利用潮汛的力量,就可以送到人迹罕至的某一段黄浦江边。这段江岸上早已预伏了一群专门捞烟的人员,如此便可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烟土运到内地烟商手中。”

黄楚九感叹道:“真是把靠海吃海给研究明白了。”

刘鸿生说:“不过潮汛终究无法完全掌握,岸边总有一些得到内幕消息的其他人,偷偷拿着扒钩抓取烟土。烟商吃了瘪,也不敢声张。”

“简直就是黑吃黑,”李谕笑道,“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。”

刘鸿生说:“上海滩正是个大江湖。”

鬼精

刘鸿生和宋子文对汽车工厂的事情非常上心,建厂的这段时间一直在跑供应链、原材料、销售渠道的事情。

销售渠道最不用担心,基本上产量决定销量,造出来多少就可以卖出去多少。

供应链方面,主要问题就是一些零部件国内还无法生产,需要从老美那边进口。好在零部件进口远比进口整车便宜太多,而且十分方便成批量运输。

再加上专利是李谕自己的,最终造出来的整车价格绝不会比进口车贵。

刘鸿生越干越起劲,几天后他对李谕说:“昨天我在码头见到几个日本商人,他们听说我们要做汽车工厂后震惊不已,因为他们现在连汽车的结构都没有完全弄明白,据说还有人研究您的差速器模型。”

李谕笑道:“他们正在发展飞艇这项很有前途而且高大上的产业。”

“飞艇?”刘鸿生想了想,“就是那种大大的气球?”

“是的。”李谕说。

“这东西好啊!”刘鸿生说,“我记得新闻上好像还提到飞艇轰炸过巴黎、伦敦。”

“反正鬼……点子多的日本人研究方向对了,”李谕说,“估摸着他们今年就能开通飞艇航线。”

刘鸿生竟然有点羡慕:“会长先生,您精通科学,为什么没有搞天上的飞艇?”

“搞了呀,”李谕说,“天津的冯如飞机厂几个月后应该就能推出客运飞机。”

“怎么又成了飞机?”刘鸿生有点糊涂了。

“额……”李谕不太好解释,只好说,“因为我觉得飞机稍微亲民一点。要是研制飞艇,造价太高,票价也高得离谱。咱们国力贫弱,弄不起。”

“有道理!”刘鸿生很接受李谕的解释,“就像蜂窝煤,我们最需要这种用科技提升效率的发明创造。”

“科技就是这么用的,”李谕说,“而且飞机已经爬升到了一个很可怕的产能,日本人估计不愿意涉足。”

刘鸿生尴尬道:“很可怕的产能?我可没有见到过。”

“我说的是欧美那边,他们这两年开足马力生产飞机,已经远超战场需要,等战争结束,就会出现大量闲置的飞机和零部件。”李谕说。

“闲置就太可惜了。”刘鸿生道。

“那时会有很多飞机被改装成客机,以收回成本并创造利润。”李谕说。

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民航事业就是这么起步的。

飞机在一战中迎来了一波爆炸式发展,战争结束后,很多机体较大的轰炸机被改装成了客机。

美国一战期间也造了不少飞机,但还没来得及用在战场上,德国就投降了,于是顺势发展了航空邮政业务。

刘鸿生商业神经马上被触动:“如果便宜,咱们买点飞机过来挺合适。”

李谕点头道:“可以买,毕竟冯如飞机厂的产能并不高。”

刘鸿生又说:“日本人精打细算,说不定也会借机发展飞机和汽车工业。”

李谕无所谓道:“他们想干什么,咱们说了也不算,任他们去吧。”

一战后,一个叫做戈姆勒的美国人到了日本,本来想搞飞机行业,但就是因为市面上飞机零部件太多,创业失败。

于是戈姆勒被迫进入汽车制造业,帮着小鬼子造出了一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